在广州举办的六运会,是第一次在北京、上海以外的地方举办的全国运动会。而当时因举办六运会而新建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在全国开创了同时建成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场馆的“一场两馆”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一民,作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位体育建筑研究方向博士,曾率领团队完成北京奥运2项、广州亚运3项、深圳世界大运会1项等数十项重要的体育建筑工程。他向南方网记者回忆了当时的讨论氛围,并解释了这样一个决策背后的指向,“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修建,最重要的是带动广州东进。三牛注册”
为什么一定要用建一个体育场的方式来带动广州的“东进”?孙一民指出,当时的广州正在筹划宏大的发展格局,借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来带动广州城向东发展。“城市在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这样的机会来带动。当时对于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修建有很多争论,但今天回头看,这个‘建’,是有意义的。另外,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和今年的十五运会,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都有投入使用。”
“办城市”和“办赛事”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城市格局的发展上,还落在了对于城市体育设施的升级和城市宣传上。孙一民点出了六运会和九运会的筹办,对于广东体育设施影响的不同侧重。
九运会在办赛模式上还有诸多创新。它首次实现在设项上全面与奥运并轨,各竞赛项目拆分安排在省属场馆及全省15个赛区举行。这种创新不仅优化了赛事组织,更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全民参与的热潮。此外,九运会还开创性地运用了多项信息化技术。尽管赛事分布在广东15个地市,但依托先进的光纤信息服务系统,从最远赛场的裁判确认成绩到全球联网终端可查询,整个过程仅需不到10秒,充分展现了信息化办赛的高效与便捷。
2009年,广州亚组委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亚运会开闭幕式主会场设在珠江上的岛屿海心沙,打破前十五届亚运会均在体育场馆举行开闭幕式的传统。“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成为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最大亮点,开幕式从封闭的体育场馆走向开阔的城市空间,这在大型综合运动会上是首创之举。去年夏天,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上举行,那场“流动的盛宴”让不少人想起了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绽放在海心沙上空的绚丽烟花。
通过这场别开生面的开闭幕式及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岭南文化元素走向国际,显著提升了广东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主办城市,广州的辐射效应带动广东省其他城市协同发展,优化了分场馆利用与区域联动。同时,亚运会为大湾区品牌注入强大活力,不仅为后续大型国际活动奠定了基础,更强化了区域合作优势,推动广东在体育、经济与文化领域的长期竞争力不断提升。
从六运会到广州亚运会,广东发展出了成熟的城市体育设施,积累了丰富的大型赛事举办经验,更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广东形象。如今,目光聚焦于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这场运动会究竟在释放什么信号?
十五运会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两个城市分别举办同一届全运会的开、闭幕式,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的全国运动会,更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预计十五运会期间,内地前往港澳参赛人员将超6000人,港澳来内地参赛人员将超3000人,如此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对三地的交通、住宿、通信等协同保障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三地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024年年初公布的《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广州2049》)提出了“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空间发展方针。其中的“南拓”,《广州2049》提出,汇聚狮子洋和伶仃洋两岸战略资源,推动两洋沿岸的番禺与南沙聚力联动,承载粤港澳全面合作与对外开放功能。而十五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正是对“两洋南拓”战略的积极响应,通过赛事的纽带作用,加速狮子洋和伶仃洋两岸资源的整合和流动。
从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到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近四十年光阴流转,广州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现了体育赛事与城市建设的深度互动、协同共进。天河体育中心的兴建推动了广州城市功能的“东进”,九运会和亚运会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并通过分散办赛模式促进了区域体育设施的均衡发展。如今,十五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不仅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更释放出大湾区加速融通的强烈信号。